易经是宇宙规律的总结。她是人类从原始到文明的数千年进化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而摸索出来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第一大民生实用学术体系,曾经以卦数(伏羲易)、卦图(神农易)、卦符和卦字(黄帝易)的形式,总结成规律性的理性认识,而世代相传。在文字发明后,她便在数、象、辞相结合的形式中得以继续发展,并随朝代的更替,而相继以连山易(夏易)、归藏易(商易)、周易的版本流传于世。作为其最后版本的《周易》,历来被尊为中国“群经之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四大经典之一。数千年来,世上屡经沧桑,都未能使它衰老过时。相反,随著时间的推移,它越来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八千年前开始形成的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总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科学技术基础,中华民族的成族之本和立国之魂。清代考古证实,中华民族已经历了万年进化史。《周易》就是中华先前七千年智慧的结晶,中华远古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学之集大成。在后三千年历史长河中,它成功地经受了种种考验,在或褒或贬、时兴时衰的坎坷中一直所向披靡,对世界文明进化作贡献。因此,中国文化的每个分支,都可在《周易》中追踪其根基;人类进化中的每个发明,都可在《周易》中找到其胚芽。

博大精深的易经,无不受诸子百家所宗。包括儒家和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学说,皆渊源于易经,都是各取易经的一面加以发展,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思想体系。道家之宗的老子,也以归藏易为圭臬,他的《道德经》就是易经的注文。儒学的奠基人孔子,对《周易》极为推崇,称“易与天地准”“神无方而易无穷”;他撰《易传》对易经作了注释和发挥。墨家学派的开创者墨子,则以连山易为立论的基础。中国历代都将《周易》列为诸籍之冠,连唐代大医家孙思邈也说:“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直到清代编辑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仍指出:“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医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由此可见,《周易》对中国文化影响之广之深,是任何那部著作都不能相匹比的。

随著人类文明的发展,《周易》的哲理对人类日趋重要。现代科学的重大发明,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都与易经的哲理息息相关。据有关专家统计,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影响人类未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有十四项,其中就有十二项直接源于易经。这些项目是:耗散结构理论、混沌理论、分形几何理论、一元数学理论、物元分析理论、天地生偶次序、全球地质构造吕德斯线、地球经络结构理论、地震自然节律、自然同期可分度理论、生物全息律、宇宙全息理论。易经与现代科技如此密切的关系,正吸引世界上各学科的科学家,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对易经进行研究。

《周易》讲的理、象、数、占,内容浩瀚无际,包罗万象,上论天文,下说地理,中谈人事;从自然科学,人体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产到生活;从治国安邦到为人处世,都有精深论述。易经不仅系统地总结了自然界、社会和人体内在的规律和数理逻辑,而且提供了应用这些规律和逻辑进行信息预测和控制的方法。因此,学习易经,不仅对学者文人,而且对各行各业的人士,都是十分重要的。

《周易》不仅能像圣经、佛经和可兰经这三大经典为人类增加精神力量,而且能为人类增加智慧,使各行各业的人士能尽快在自己从事的活动中摸索兴利避害的诀窍、逢凶化吉的良策和除旧布新的捷径。无论是为自己的学业事业,还是为自己的健康长寿,人们都需要究习易经。孔子晚年仍坚持刻苦究易,以致司马迁说他“苇编三绝”。他自己也说:“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尽管这样努力,他还不满足,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被历代尊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的孔子尚如此重视学易,我们应当怎样学习易经就不言而喻了。

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人士,为了从《周易》中吸取理论、方法和哲学的启发,相继成立易学研究组织,将研究范围由理论推向各应用领域,出现了“人文易”、“科学易”、“管理易”、“艺术易”、“医易学”、“易经与预测”、“易经与风水”、“易经与武术”等易学门类。一个世界范围的易学究习热潮正方兴未艾。目前,各类研究《周易》的书籍和刊物,已由十多种文字,流行于世界,仅日本就出版了200多种。国际易经学会已在美国、日本、亚洲等地举行过多次年会。台湾举办的“易经培训班”已吸引几十个国家的学者。世界各国的易经究习者人数迅速增加,仅德国就有近百万人、日本和韩国就有数百万多人在究习《周易》。

作为多元文化的国家,美国和加拿大与其它西方国家一道已经是研究和应用《周易》的热土。科技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化、文化交流乃至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给每个社会成员都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为了对付这些挑战,越来越多的东西方人士从中国传统文化中,选用太极理论、阴阳八卦哲学、五行学说、孔子儒学、老子道教、孙子兵法、中医及其针灸、气功、太极拳、武术、风水、各式各样的预测法等等,取得了显着成效,推动着东西文明在逐步融合中进步。由于所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支都源于易经,对它们研究和应用越深入,就越需要用《周易》来启发、指导、综合和统率。因此,随著中国传统文化各分支在全世界的纵深推广和发展,随著东西文明在逐步融合中步步高升,《周易》的研究和应用对人类的重要性连会与日俱增。现代文明发展的这一趋势是不可避免的;正如古希个哲学和西欧文艺复兴对近代西方文明发展不可避免一样。

作为古今中外的第一次尝试,本书依据出土材料,对《周易》古经原文的词汇和标点作了核实和调整,并同常用的古易图和数表相配,既有利于避免各学派成见的干扰,又便于大家随时随地学用。凡用过这本手册者,无不有爱不释手之感。你不妨也来一试。

–恆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