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论多孔石、玉刀是日影测量标尺

— 邓宏海 —

本文以出土材料对证古代文献,并以出土文物的形制、饰纹和出土情况对证其知识背景、科技含量和数量关系, 试图在历史与逻辑顺序的一致中证明:

一.伏羲八卦本来是以物件个数、石器和陶器上的对称记号个数或简单刻划符号(数字卦)所代表的数(统称为伏羲卦数),是上古先民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语言和逻辑。其首要应用,就是用来记录四时、八节乃至二十四气之日影长度,并逐渐用作四分历的传统形式和模式,而成为古四分历的源头和基础。

二.新石器时代,以伏羲八卦之数的形式流行在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的四分历,用“土圭测景之法”定二至二分之四时,以二至之连线为纵坐标、二分之连线为横坐标定周天历度,构成天时认知体系,是多孔石、玉刀产生和发展的知识背景和科技基础。

三.各地文化居民实施四分历的日影观测, 经历了一个从冬至1极到冬夏二至、到二至二分之四时以至八节二十四气而逐级发展的历史过程;正好与伏羲八卦之卦数由太极1到两仪2、四象4以至八卦的8个卦及其24爻之展开的逻辑顺序相一致。随着农业发展所需要用日影观测来确定的节气个数逐渐增加,石刀的孔数也由1、2孔逐级增加到5、7孔乃至13孔。

四.安徽薛家岗遗址薛家岗文化三期遗存中出土的全套等矩排列1到13奇数孔的石刀, 是测量全 年二十四节气日影长度的标尺,是以多孔石刀为日影测量标尺实行八卦四分历之最高形式的标志。

五.随着新石器时代向铜石并用时代过渡,四分历逐渐转变成四分历与五行历相结合的阴阳干支三合历,其节气的确定逐渐依赖日、月、星象观测相结合,石、玉刀的孔数便随之逐渐减少到5、3 孔乃至1、2孔,并最终被玉璋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