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什么? 在中国大陆一些著名易学家看来, 这个问题已经解决. 如 唐 明邦教授说: “《易经》五千言, 大家公认这的确是上古的一部占卜之书 “.(唐 明邦: 正确认识《周易》的文化价值. http://www.zhouyi.net) 任 继 愈教授把这话说得更干脆:“易学起源于神学迷信。”(任继愈:序。易学智慧丛书,沈阳出版社,1992年, 序2页。)但是, 以先秦文献和考古 研 究 发 掘 出 的 新 材料为据, 以现代科学研究重大成果对易经的验证和支持为据, 反对这一定义 的 大有人在, 特别是在海外、在科学易和易科学领域中, 反对这一定义的 学 者 越 来越多. 由此看来, 这个重大问题并没有解决. 刘大钧教授通过溯源”卦气说”, 重 新 发 现 了 “义 理 脱 胎 于 象 数”的 真 理, 进 而呼吁在 此 “基础上重 新反思、审 视 乃 至 总 结””两 汉 先 秦 的 易 学, 哲 学 和 思 想 史”. (刘大钧: “卦气”溯源, 《中国 社 会科学》, 2000年5期). 真是切中要害, 对 症 下 药! 在易 经 是什么、起 源 于 什么的问题上何尝不是如此, 同 样 有 重 新 反 思、审视乃至定义的必要。

一.问题的提出

从古今中外整个易学的大视野来看, 这个所谓”大家公认”的范围, 在 时 间 上 是 有限的, 只限于西汉班固至今这一期间; 在空间上也是有有限的, 只限于在此期间生活的下列几类人:

  1. 借用班固”易本卜筮之书”说, 来抬高《易传》的儒者;
  2. 相信和沿用朱熹那套既定義 “易本卜筮之书”, 又講 “其中有自然之理” 的所謂兩點論﹑兩分法的學者;
  3. 历代从 “易 本卜筮 之 书” 说出 发, 全盘 否定易经的 疑古派及受其影响者;
  4. 打着 “易 本卜筮 之 书” 旗号, 骗取钱财的江湖术士及受其影响者。

尽管这四类在认同 “易本卜筮之书” 上是一致的, 但各类的学术观点大不相同, 头两类在尊儒、特别是尊《易传》上是一致的, 从而在这 方 面 同 第 三 类是 截然相反的. 为了同学术史上的疑古派区别开来, 本文将头两类称为尊 儒 派, 而不承认第四类为学术上的一派. 当然, 这个认同”易本卜筮之书” 的学术圈, 至今仍然相当广大, 反复宣传”易本卜筮之书” 的文章在学术读物中仍占有相当篇幅; 但是, 随著考古研究的进展和现代科技的发展, 这个圈的范围正在日趋缩小。

在 这个范围之外, 根本找不到”易本卜筮之书”这个提法. 恰恰相反, 先秦文献中只有 “易, 开 物成务, 冒天下之道”, “弥纶天地之道”, “易以 道 阴 阳” 这样的定义. 为出土材料所验证而公认为基本可靠的司马迁《史记》也只记 载了这一定义。在出土的材料中也只有”易, 所以会天道人道” 这 样的提法来印证这一定义. 自易经流传海外以来, 越来越多的学 者,特 别是一些有重大成就的自然科学家, 只 认同先秦贤哲给易经下的这一定义,并以现代语言将其翻译成”易本宇 宙规律之总结 “这 一科学定义. 大陆内外趋同这一科学定义的学者越来越多, 与认同 “易本卜筮之书” 的范围日小恰成 对照.

这两个切然相反的定义摆在我们面前, 究竟谁是谁非? 这不仅是易学发展的首要问 题, 而且关系到中华文化和文明之振兴的关键问题. 也不仅关系到中华文化和文明之振兴, 而且关系到人类现代科学如何在高度细分后实现统一而朝超现代方向发展的未来。本书将系统考察 “易本卜筮之书” 说的来龙去脉,分析其产生和扩散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基础;系统考察 “易本宇宙规律之总结” 论的学说史,分析其产生、兴盛、衰败和复兴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基础;依据二者阴阳消长的历史规律,预测这两种对立的易学观之斗争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