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4日 在中国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作
“中国国家的起源和早期进化”的学术报告
邓宏海
讲座提纲
问题的提出
目前学界在中国国家起源研究领域面临的三大问题:
- 中国境内的国家起源究竟走的是由氏族进化到国家的道路还是酋邦化的道路?
- 西方文明古国是由治水与宗教缔造的,宗教在中国古代国家形成中的作用为何没有那样显赫?
- 最早的中国究竟是哪个?
一、前人对国家起源的研究
- 氏族到国家的起源学说:母系制氏族-父系制氏族-部落——部落联盟(二权政府)-国家
- “酋邦化”的国家起源说: 游团-部落-酋邦-国家
- 中国学者对中国国家起源的实证研究
苏秉琦(1997)以其对中国近百年来考古材料积累总体的全面把握,将中
国历史的基本国情概括为“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在此概念框架下,他“提出中国国家起源问题可以概括为发展阶段的三部曲┅┅:古国-方国-帝国;┅┅关于古国时代,可以从“古文化-古城-古国的提出谈起”。
裴安平(2007)系统地分析了各地聚落考古材料,以中国各地史前聚落的群聚形态之时空分布论证了:作为“旧石器时代人类群聚现象的延续和发展”,“完全以血缘和婚姻关系为基础的聚落群”,在“距今1-0.7万年期间”“是人类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组织形态”;“其中聚落可能以氏族为组织单位,聚落群可能属于部落,而聚落群团则可能是部落群或部落联盟”。
袁广阔(2011) 依据河南各地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重要墓葬资料,按其墓葬的形制和随葬品的多寡做分类分析, 其结果表明:从豫中仰韶文化时期郑州大河村和汝州北刘庄两处的墓地情况来看,当时的社会阶段应处于相对平等的氏族社会;从煤山、上蔡十里铺和襄城县台王遗址龙山文化墓葬情况看,此时的葬俗和墓葬制度明显与本地区仰韶文化不同,社会已经开始出现等级分化,社会阶段已经由氏族社会转向阶级社会。
张学海(2003)通过“系统考察中国史前聚落时空关系的发展变化”,确
认“首先发展到高级阶段的部落”是“诞生国家的母体”
张政烺(2004)依据甲骨卜辞与古籍记载,对中国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初期十进制氏族组织的做了实证研究,取得了一些列有真凭实据的发现。
二、中国国家起源的认识进化考古学研究
将上述学者分别对氏族向国家进化过程之各阶段的实证联系起来就可看出﹐中国国家是由氏族-部落-古城-古国-方国-王国的依此进化而来的;其起源的这一漫长历程,既同美洲古印第安人及欧洲古日耳曼人和古罗马人的氏族进化成国家的历程具有相似之处,但也颇有其独特性。其主要独特之处就在于:中国国家不像古日耳曼人和古罗马人的国家那样是在氏族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毋宁说是在氏族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中充分利用氏族的协作和贡赋而形成的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 中国国家也不像古印第安人及古日耳曼人和古罗马人的国家那样主要靠武力征服来打造,而是在恩威兼施中主要靠礼乐来“协和万邦”中崛起。因此,中国国家起源真是独树一帜,走过的是最小化其阵痛灾难和损失的最佳道路,由此给世界带来的是最丰富完美的中国古代文明(杨育彬等 2003)。
对此,人们不禁要问:中国史前氏族向国家进化的道路为何如此比其他国家优越,以致不仅确保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持续发展,而且引导先民创造出世界上最丰富完美的中国古代文明? 为探索其内在原因,就不得不扩展前人对国家起源研究的领域。他们研究了人类社会的两种生产,一方面是生活资料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但是,人类的生存和繁衍还需第三种生产,即物质和人口生产所需的经验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也就是精神文化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辩向授时工具和包括各种帮助记忆的标记、符号、图画和文字的生产和再生产。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不仅受着劳动的发展阶段和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而且受着人们认识能力的制约。人们的认识越是远离自然规律,劳动便越不发
展﹐从而社会的财富越受限制﹐社会制度就越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即使劳动生产率和新的社会成分在一个时期内日益发展起来, 但占有财富欲望的极端膨胀或宗教狂热使人们的认识偏离自然规律,致使不只是血族团体而且整个社会由于新形成的各社会阶级的冲突而被炸毁﹔代之而起的国家社会又陷入地区团体的搏斗之中,长此下去,就会导致该地区社会的进化背离自然规律渐行渐远而最终走向没落。与此相反的是,中国史前氏族向国家进化的全过程,在总体上是在阴阳为核心之易学主导下基本上保持了适应自然规律的进化趋势,其间虽遭受宗教狂热的反复干扰,但易学主导的“协和万邦”和礼乐文明在反复较量中赢得了胜利,使距今6000年后兴起的初级文明得以持续发展而达到成熟文明的继续发展。可见,各地区人类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方式对国家和文明起源的形式、方式和具体道路及其成就有重大影响,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既然易学对中国史前氏族向国家进化的全过程发挥了主导作用,那么,易学是怎
样在各地史前氏族的进化中发挥作用的?对此,本书第一卷第三、四册已系统地论证了。文字的发明和应用是氏族进化成国家的前提条件,中国各地原始氏族进化到中心聚落、到古城、到古国、再到方国以至王国的过程,是与卦数语文的进化过程,即由原始八卦到二进制数字卦、到五进制数字卦、到十进制数字卦、再到成熟文字以至符号卦的过程,相伴随而共处于协同进化之中;正是卦数语文所记录和传播的辩向授时、尚象制器和其他民生实用易学科技知识,使先民世代养成了以阴阳八卦为核心的易学作宇宙认知体系来认识、适应和改造自然的传统,在这样传统的认识与实践的良性循环中逐渐提高了应用易学规律来认识和处理自然和社会变化的能力,从而驾驶其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精神再产生基本上沿着持续发展的轨道前进。为进一步具体了解史前各期先民的的易学认识能力在其氏族生存繁衍中的作用,这里从史前各地氏族墓地材料中,按年代顺序每期选取一个典型氏族墓葬,考察其掌握和应用易学的情况。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