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中国先秦诸子及近现代有识之士,都说“易经是宇宙规律的总结”,那就应当从易经中看到它总结了哪些规律。但人们从《周易》易经的文字中看不出什么规律,连“阴阳”这个词都看不到,那它是怎样总结宇宙规律的?在那远古年代中华先哲们怎么能够总结出宇宙规律? 总结了哪些规律?这是人们一见到此论题 就 会提出的问题. 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 做一初步探讨, 以求教于大家.

易经是怎样总结宇宙规律的?

《周易》易经是易经发展的高级形式, 是以数(数字)、象(符号)、辞(繇辞) 三位一统体系来总结宇宙规律的;其中主要以其六十四卦数字和符号系统(简称卦数系统)作宇宙模型, 把全部宇宙规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体系予以总结和表达, 而 以 同卦、爻相联的繇辞来指导人类适应这些规律。正是有鉴于此,英国易学家Hook等人才把易经的定义为: 易经是支配一切的宇宙规律之总结, 是指导人类思想和 行 为适应这些规律的哲学基础. 就像高级动物的胚胎发育会逐段显 示 其 由 低 级 动物进化而来的历史一样, 作为易经发展高级阶段的《 周易 》, 其64 卦 数 象 符 号系统同 卦爻辞系统结合的逻辑, 正好反映了易经由数字系统到数字 ─ 符 号系统再到数字─符号─文字系统的历史。事实上,随着生产工具由粗、细石器并用到细石器为主再到石、金器并用的发展, 思想交流工具相应由数字到 象 形 符号 再到象形文字的发展, 易经对宇宙规律的总 结和表达,也确实经历 了 这 样 一个三段 论式的历史过程;而这一三段论式过程的展开, 正 好 对 应 于 古 史 传说中的三个时代:伏羲时代、神农时代和黄帝时代。

这三个时代在各地的遗址,已发掘出越来越多的遗物和遗迹,来证实其客观存在。据考古学研究, 一些学者已认定伏羲时代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距今约 8000-7000年间, 在考古学上谓之老官台文化早期和裴李岗文化, 以甘肃大地湾遗 址一期和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为标志; 神农炎帝时代, 距今约7000-6000年前后, 在考古学上谓之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以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及 大 墩 子、 刘林、 大汶口遗址为标志; 黄帝时代, 距今约5000年前后, 在考古学上谓之 大 汶口文化末期和龙山文化, 以莒县陵阳河、诸城前寨、宁阳县堡头村 及 含 山 县 凌家滩遗址为标志. 考古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是“易本宇宙规律之 总 结” 论的缺一不可的两大支柱。在现代科学研究的发展越来越明显地支持这一论断的同时,上古三时代考古研究的发展也在为这一论断提供越来越多的证据。

在 对大量考古出土材料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中, 我们 把 作 为 文 化 之 物 化 表 现的 文物器具和建筑物 遗存作考察的重点,不仅考察 它 们 形 制 和纹饰及 其文化内容的时空动态, 而且考察它们的知 识 背 景 和 科 技 含 量 的时空动态, 从而发现:每种器具形制和纹饰的演变 过 程,就 像每 种生物的进化过程一样,都有其内在的知识内容和科技含量累进之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顺序,而这顺序正好同易学发展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顺序相一致。只要按其符合易学发展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顺序的知识谱系和科技含量动态,将每种重要器具的形制和纹饰的时空演变,系统地整理成生物式的进化过程,就不仅使各种器具的进化史及其刻录的人文史可以相互印证,而且使它们与可靠的文献史相互印证。通过对一系列重要器具进行这样的双向二重证–文物形制和纹饰与其知识 背 景 和科技含量相对证;文物所体现的资料与文献上的有关资料相对证,我们已有必要而充分的证据,在逻辑与历史一致的顺序中来证实:自新石器时代早期以降,从黄河上中游地区, 北 到 辽河流域, 东 到沿海,南到长江中下游, 西到黄河上 游, 各 地先民或先 或后地都以有其地方特色的方式, 接 受 和 应 用 伏 羲 卦 数系统作为 其共同的时空认知体系和实用科技知识体系, 并 在 各 地 文 化 逐渐活跃的 相 互交流、相互促进中, 顺 次 通 过 这 三 个 时 代 的 三 级 跨越,实现了由数字系统 到 数 字 ─ 符 号 系 统 再到数字 ─ 符号 ─ 文 字 系统的过渡, 从 而 推动中国文明在多元一统格局中以独一无二的强大生命力 和最高的发展水平率先起源。我们已准备了专著来系统介绍一系列重要器具的双向二重证及其对这一过程的具体论证,这里只对其中一些重要的结果作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