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和

The Canada Society of Yijing

一部32册的《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和进化》专著:
我做“中国科技与文明探源研究”四十年
邓宏海

从上世纪70年代准备写作《新的农业革命》一书时,就在探索人类科技和产业发展周期律的过程中,开始考虑如何实证研究中国科技与文明之起源的问题,90年代来加拿大作客座研究后受一些爱国华侨的激励而更加坚定这一志向,一直潜心于“中国科技与文明探源研究”, 迄今濒临王国维先生所说的“望尽天”、“终不悔”、“阑珊处”三境界也在所不辞。

一.这是为什么?
黑格尔在其《历史哲学》中结论:“如果我们以其各自的命运来比较世界上的这些国家,我们就会发现中华两河流域的帝国是最经久耐变的国家。”中华文化为何和如何培育出全球唯一经久耐变的文明?这些既是人类进化前途攸关的问题,也是一直困扰古今中外学界的老大难问题。自2500年前《管子》提出“万世之国必有万世之宝”的命题以来,历代学者只是绕开这些课题,直到上世纪下半叶,现代学界有关领域的几位大师,在作出其重大贡献之余仍在具体强调这些课题。如李约瑟博士 (1965)提出了“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难题;苏秉琦教授(1997)把这课题分成“中国文化和文明连绵不断的奥秘和轨迹及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如何形成的”两大课题;南怀瑾先生(2009)则从“易经是中国文化根源的根源”的立场出发,把这课题具体化成易源考的一系列问题……。在中华民族的复兴已成大势所趋的当代,世上求解这些问题的人越来越多了。

这些问题摆在我们炎黄子孙的面前已2500多年了,我们的口头禅“中华文明5000年”至今还没有得到证实,流传了数千年的“三皇五帝”至今依然是神话。目前国际上只承认中国自商代以来三千多年的文明史,连有不有真实的夏代都存怀疑。这样的局面让每个炎黄子孙汗颜,连李约瑟(1965)这样的外国友人也指责:“中国学者们自己就经常忽视其祖先的贡献”,当今炎黄子孙愧对祖先而遭世人唾弃的沉重感,也迫使我痛下决心以毕生的精力来做这事。

二.这要怎么办
在比较各种起源研究的成功先例中我感悟到:这个问题其所以至今不得解决,对拥有无比丰富的考古材料之积累的中国来说,绝不是因为缺乏实证材料,而是由于缺乏对这些材料的系统研究。为填补所有这些学科共有的这一空白,我们一边考察西方考古学各前沿学科的进展,一边潜心于收集和整理国内外考古材料,摸索适合中国考古材料系统化的方法,将中国各地四百多个先秦遗址出土的标记材料梳理成4大类及其28亚类实物证据链,陈述在总标题为《中国科技与文明起源和进化》8卷32册中,来以空前大量而系统的物证和包括当时原文字记录在内的真凭实据回答这些问题。

三.这同国内正在展开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有何不同?
与国内大规模考古发掘结合出土材料多学科研究的庞大工程不同,我只好全力集中于现有考古出土材料的系统研究,而且突出以下几方面的创新:

(一)新的研究对象:与现有史前史书大都以物质文化为研究对象不同,我以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器具——先民为帮助其记忆而留下的标记材料所组成的人工记忆系统为主要对象,围绕每种标记或标记物的进化谱系,开展认识进化考古学研究。

(二)新的研究方向和新的研究领域:与现有文化思想史书逐个评价古代思想家的思想不同,我追溯先民科技活动用以开展的器物和所留下的遗迹,从中追踪知识谱系的依次发展阶段,并在其时空动态中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

(三)新的研究目标:现有科技史书对科学思想进化过程的追踪,大都是只追至其最早
的出处文献,充其量追到甲骨文。与此有所不同,我以这类科技史研究的终点作起
点,来追踪科学思想进化过程,一直追溯到其最早源头。

(四)新的研究方法:与现有常规考古方法不同,我把多种新兴考古学方法之优势综合起来,对标记材料开展文化与认识协同进化研究,着重跟踪其中的原文字记录和其他内证性要素的进化谱系。

四.迄今结果的总结如何?
就像达尔文通过古生物化石材料的系统化来追踪生物由原生细胞到高等生物的进化过程一样, 本书通过考古出土材料的系统化来追踪人类认识由最简自然现象的原始观察到近古四大发明而同文化协同进化的过程。其数据库积累的材料是如此丰富,以致在全世界范围应用跨文化比较方法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为核实中国文化进化所独有的连续性也是必要的。基于如此富积累的材料,先秦历史长河中的诸多空白被逐一加以填补,使得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出古代中国人认识能力进化的历史顺序,与商代人们以甲骨文进行思考的逻辑顺序完全吻合,正好如同古生物进化的历史顺序同其胚胎发育的顺序完全吻合一样。

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信息处理的基本手段,计数物件、数字和数字组合、象形文字标志着这个经历百万年之过程的三大周期,其中每个周期都沿着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逻辑而展开其认识能力进化的一大循环。

1.在第一周期由对数的模糊认识到具体计数、再到抽象计数的循环中,即相当于由公元前百万年到公元前10万年、再到公元前2万年期间,随着基于月相观察的阴历计数的发展,出现了原科学的萌芽、具体计数向抽象计数的转化和抽象数字。

2.在第二周期由抽象计数到原科学的具体科技、再到哲学抽象的循环中,即相当于公元前2万年到公元前8000年、再到公元前700年期间,随着用偶、奇数字组合成的数字卦来表示四面八方或阳历年的四时八节,八卦和六十四卦兴起,且同其他数字卦一起被用作原文字来记录和传播易学的天文历法、尚象制器、农业及其他技术。在日趋广泛地应用和发展易学的实践中,越来越多氏族的集体协作开始起步发展其文明因素。在公元前2600-前1000年间,随初级文明向成熟文明的转化,数字卦逐渐向成熟象形文字转变,易学也逐渐被神化和哲学化。

3.在第三周期由易哲学抽象到传统科技的具体学科、再到近代哲学抽象的循环中,即相当于公元前700年到公元1700年期间,随着数字卦进而转变成阴阳符号卦和易经日趋广泛深入地应用,易学逐渐转变成各门传统科技,青铜文明逐渐转变成以铁器为基础的传统文明,随后二者的进化便在封建社会晚期陷入停滞。
作为在中国大陆性季风气候而灾害频发之条件下抽象计数进化的主要产物,数字卦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公元前8000-前5000年)的出现,构成了里程碑式的转折点。正如莱布尼茨所说,它们是一种表达文字、算术、抽象和计算的一种独特方式。通过在应用和发展易学的实践中来使用它们,中国先民创造和实行了一种以阴阳八卦为易学范式的有机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的主导下,他们的生存竞争作为一个整体在客观上适应了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随着无数氏族将其实践经验和创新在这一范式的构架内不断加以积累,他们就能连续不断地做出发明创造,从而使中国科技在古代世界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以致其文明不断发展而成为最持续的文明。通过反复遵循作为这种思维方式之核心的阴阳对立统一原则,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克服了你死我活的战争危机,并日益广泛地把各地的不同宗亲的部族联合同化成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由此看来,与西方学者将其西方文明探源研究归结为“宗教与治水共同缔造了西方古代文明”相对应,我的中国文明探源研究也可归结为一句话:易学与集体协作共同缔造了中国古代文明。

五.这套书有几册?
《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和进化》这套书共有8卷32册。
第一卷 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
第一册 中国科技探源:人类与球形器协同进化百万年史(30万字)
第二册 中国天学的起源和进化:人类与授时工具协同进化十万年史(35万字)
第三册 远古中国的四大发明:易学起源前后及其近二千年境况史(30万字)
第四册 人类文字同源新论:数字卦进化万年史(35万字)
第二卷 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进化
第一册 阴阳八卦起源与伏羲易:中华文明起步阶段的前期(35万字)
第二册 易医食药同源与神农易:中华文明起步阶段的后期(35万字)
第三册 五行寰道观起源与黄帝易:中华文明初级阶段的前期(35万字)
第四册 五帝三代与文明三易:中华文明由初级到成熟(35万字)
(其余各卷目录可随时供审)

六. 这套书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如何?
在诸位审阅其文稿的专家看来,《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和进化》的出版,将填补国内外对中国科技与文明探源研究的空白,并在如下方面对实质性地增进人们对人类最经久耐变之文明的理解具有突破性的贡献:

(1)适应全球华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大趋势,为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服务

正如王如松院士所评价的,“这套书是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一部重要参考书”。这套书的出版,将大大促进中国科技史、考古材料的系统化归纳和总结,通过系统化的知识促进科技与文明探源研究的新发展、新突破,从而推动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信史建设的进程,为中华民族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发展服务。此书力求以其作底本在国内抛砖引玉以充实完善,进而逐渐“走出去”以在全球赢得公认而让中国文化遗产为人类文明进化作更大贡献。

(2) 这是对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第一次系统的实证研究

这套书能以大量而系统的实物证据来回答中华文化寻根和中国科技起源的各种问题,如球算、策算、珠算、筹算、数字、阴历、阳历、阴阳八卦、阴阳合历、阴阳干支三合历、阴阳五行、针灸、中医药、汉字、新石器、陶器、农业、玉器、青铜器、城市、宗教、国家等一系列文化遗产和文明要素起源的问题。

(3) 在甲骨文起源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发现和解读夏代和五帝三皇当时的文字材料,是使夏史和五帝三皇史成为信史所必须通过的一关。本项研究通过追踪数字卦原文字进化成甲骨文的全过程,初步发现和解读了伏羲、神农和黄帝集团及其后裔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祝融、共工、有夏等部族乃至唐尧、夏族、商族和周族历代留下的原文字记录及其他内证性材料,为通过这一大难关将神话传说还原成信史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4)对李约瑟难题的第一次认真的解答

王如松院士评价:“这套书稿不仅以大量系统的考古出土材料对中国科技与文明起源和进化过程的实证,认真地回答了李约瑟难题;而且超越了李约瑟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思路,把对中国科技思想进化过程的追踪由近古3千年推前到远古十万年之前。 因此,他的书稿很有意义,是对中华科技史的重大贡献。 他用生态哲学的方法将李约瑟开启的中华科技史学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5) 给我国学术界带来新视角、新学科、新理论和新方法

中国考古学家张居中博士评价:该书“搜集范围广博,积累了大量考古发掘材料和古文献资料,尤其是对西方相关资料的积累和背景的了解,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国际视野”, 作者“从科学史的角度提出问题这一新颖的视角,可以说独树一帜,颇有新意。我相信随着这套论著的出版,会引起学界的极大兴趣,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研究、东方科技史历程研究的深入,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世界著名文字起源专家、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考古系教授Denise Schmandt-Besserat 博士评价:这“书稿正好非常明确地阐明了探讨各种器具进化过程的理论和方法论而具有重大的开创性学术意义”。

(6) 富有文化积累价值,为最古老、最珍贵遗产的申遗和保护提供依据

这套书展示的大量系统的证据可供相关组织和专家验证:以阴阳八卦为核心的易学及其文明总结——易经是中华先民的独创;中国是以易学为根源的一切科技和文化遗产的起源国和宗主国的地位无可争辩;其本身及其起源和进化全过程的遗物、遗迹,既是中华民族最根本、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中华民族和全人类一道永远珍惜和保护。

(7)促进中华文明教育发展,培养文化自信创新人才

这套书让先民们对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作出的这些重大贡献从湮没于地下黑暗中得以重放光芒而公诸于世,并以此对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一些重大历史问题做出实证性的回答。这能让中国科技与文明在正本清源中比较清楚地展现其特点和发展趋势,对我们子孙后代坚持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的精华而继往开来,乃至对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都将起积极作用。

有鉴于此,出版界的专家推荐:《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和进化》这套专著的出版,能为为全球华人从事科技与文明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师生等,提供一套重要的研究文献、资料库和工具书;并能够对全人类最经久耐变之科技与文明的起源和进化研究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样一套高水平的中国科技与文明起源和进化专著的出版,将会是在国家层面上推动中国科技和文明研究发展的重要手段,促进中华民族在文化软实力发展道路上保持更强的竞争力。所以,出版这样一套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无论对历史还是对现实,都具有重大意义。

七.寻求扶持和合作
我请求中国政府部门有关基金和有志于弘扬中华文化、复兴中华民族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对本书予以评审,对完成其全书的写作和出版及多媒体传播给予适当资助、扶持和合作。欢迎对这项工程有兴趣者来同本人商议其合作有关事宜。
联系人:邓宏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Alberta大学客座教授
联系方式: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780 438 1345.

《中国史前史》中文版第1、5-11卷在德国旷古出版

中国史前史 第一卷 人类与科技在中国的起源:人类与球形器协同进化二百万年史 978-620-2-41370-1 无论是回答黑格尔(1823)所强调的“世界上唯一持久耐变的王国”为何、如何出现的问题 ,还是破解李约瑟难(1965)——“中国古代科技为何领先世界”,我们都必须探索中国史前...

read more

《中國科技與文明的起源和进化》簡介

从上世纪70年代准备写作《新的农业革命》一书起,我就在探索人类科技和产业发展周期律的过程中,开始考虑如何实证研究中国科技与文明起源问题。如果说那时还是个人研究兴趣的话,那么,在美国大学者亨廷顿(1996) 的“文明冲突论”...

read more
《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和进化》第一卷第一册目录

《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和进化》第一卷第一册目录

  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和进化 第一卷 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 第一册 中国科技探源: 人类与球形器协同进化百万年史 邓宏海 著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古球探秘到科技探源导引 第一节 从古球探秘到科技探源 第二节 独辟蹊径寻根探源 第三节 人工记忆系统协同进化研究的新意  ...

read more
《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和进化》第一卷第二册目录

《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和进化》第一卷第二册目录

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和进化 第一卷 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 第二册 中国天学的起源和进化: 人类与授时工具协同进化十万年史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先秦天文历法史导引   第一节 中国天文历法起源问题之不可回避   第二节 中国天文历法起源研究的进展   第三节 中国先秦天文历法史的分期  ...

read more
《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和进化》第一卷第三册目录

《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和进化》第一卷第三册目录

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和进化 第一卷 中国科技起源 第三册 远古中国的四大发明: 易学起源前后及其近二千年境况变迁史 邓宏海 著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易学起源的自然和社会背景   第一章 远古中国的自然和社会        第一节  远古中国的自然生态        第二节 ...

read more
《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和进化》第一卷第四册目录

《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和进化》第一卷第四册目录

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和进化  第一卷 中国科技起源 第四册  人类文字同源新论: 数字卦进化万年史 邓宏海 著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数字卦只起源于中国的独特背景 第一章 原始符号体系:原始体内符号与原始体外符号   第一节 原始体内符号:语言   第二节 原始体外符号:非文字人工记忆系统  ...

read more
《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和进化》第二卷第一册目录

《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和进化》第二卷第一册目录

  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和进化 第二卷 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进化 第一册 阴阳八卦起源与伏羲易: 中华文明起步阶段的前期 邓宏海 著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太昊伏羲氏的文献学研究 第一章 太昊伏羲氏传说的系统化梳理 第一节 太昊伏羲氏出生和活动的地域 第二节 太昊伏羲氏所处的时代 第三节...

read more
《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和进化》第二卷第一册目录

《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和进化》第二卷第二册目录

《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和进化》 第二卷 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进化 第二册 易医食药同源与神农易: 中华文明起步阶段的后期     邓宏海 著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神农炎帝传说的系统化梳理 第一节 神农氏炎帝活动的地域 第二节 神农氏炎帝所处的时代 第三节 神农氏炎帝的伟大贡献 第二章...

read more
《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和进化》第二卷第一册目录

《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和进化》第二卷第三册目录

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和进化 第二卷 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进化 第三册 五行寰道观起源与黄帝易: 中华文明初级阶段的前期  邓宏海 著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黄帝轩辕氏传说的系统化梳理 第一节 黄帝轩辕氏入主中原的时代 第二节 黄帝轩辕氏部族活动的地域     第三节 黄帝轩辕氏部族的伟大贡献 第二章...

read more
《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和进化》第二卷第一册目录

《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和进化》第二卷第四册目录

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与进化 第二卷 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进化 第四册 史前三易到文明三易的进化: 五帝三代与中华文明由初级到成熟 邓宏海 著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五帝传说的系统化梳理   第一节 五帝入主中原的历史顺序和年代    第二节 五帝入主中原的都邑和活动地域   第三节 五帝的重大贡献...

read more

《中国史前史》中文版第1、5-11卷在德国旷古出版

中国史前史 第一卷 人类与科技在中国的起源:人类与球形器协同进化二百万年史 978-620-2-41370-1 无论是回答黑格尔(1823)所强调的“世界上唯一持久耐变的王国”为何、如何出现的问题 ,还是破解李约瑟难(1965)——“中国古代科技为何领先世界”,我们都必须探索中国史前 史。因为正是在那个时代,中国文化的持久耐变特性就已形成;中国算术、历法、陶器、 农业、玉器、象形文字等传统科技和产业的根系也随之生长。为了追溯中国文化最早的根 源,通过系统化430个先秦遗址和同期国外遗址的考古数据,进行人类与器物的协同进化...

何以“中国史前史“? 写在《中国史前史》第一卷英文版出版首发之际

何以“中国史前史“? 写在《中国史前史》第一卷英文版出版首发之际 邓宏海 本书系原为《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和进化》8卷32册,是直接对应李约瑟的《中国 科技与文明》7卷34册而命名,为破解其难题“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 撰写。为其适应中国读者 ,李约瑟这套书的中译本总标题是《中国科学技术史》, 与其相应地 ,我这套书也命名为“中国科技与文明起源和发展先秦史”, 意在还原中国秦朝以前的科 技与文明史。后来考虑到学界已习惯用“先周史”、“先商史”来概括周朝、商朝先王、先公 的历史,...

《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和进化》初读有感

古今中外第一部破解易学无字天书的百科全书—— 《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和进化》32册专著头两册初读有感 黄明侠 散发着油香的《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和进化》的第一、二两册(《中国科技探源》、《中国天学的起源和进化》)摆在我的书桌前。身居海外,我得以先睹此书为快,回忆起该书作者邓宏海老师在 “周易原意讲座”中的谈话,更是思绪联翩,感概良多! 一...

《中国史前史》中文版第1、5-11卷在德国旷古出版

中国史前史 第一卷 人类与科技在中国的起源:人类与球形器协同进化二百万年史 978-620-2-41370-1 无论是回答黑格尔(1823)所强调的“世界上唯一持久耐变的王国”为何、如何出现的问题 ,还是破解李约瑟难(1965)——“中国古代科技为何领先世界”,我们都必须探索中国史前 史。因为正是在那个时代,中国文化的持久耐变特性就已形成;中国算术、历法、陶器、 农业、玉器、象形文字等传统科技和产业的根系也随之生长。为了追溯中国文化最早的根 源,通过系统化430个先秦遗址和同期国外遗址的考古数据,进行人类与器物的协同进化...

何以“中国史前史“? 写在《中国史前史》第一卷英文版出版首发之际

何以“中国史前史“? 写在《中国史前史》第一卷英文版出版首发之际 邓宏海 本书系原为《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和进化》8卷32册,是直接对应李约瑟的《中国 科技与文明》7卷34册而命名,为破解其难题“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 撰写。为其适应中国读者 ,李约瑟这套书的中译本总标题是《中国科学技术史》, 与其相应地 ,我这套书也命名为“中国科技与文明起源和发展先秦史”, 意在还原中国秦朝以前的科 技与文明史。后来考虑到学界已习惯用“先周史”、“先商史”来概括周朝、商朝先王、先公 的历史,...

历史科学中科学证明

历史科学中科学证明的方法论问题   向专家们汇报我在《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和进化》研究中是怎样开展科学证明的)   邓宏海 讲座提纲   一、历史学的学科本性决定了对史学假说进行科学证明的必要性   司马迁将史学定义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学问,指明了在由古到今的历史长河中考察文化现象,是史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性。史学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了:   史家必须历史地考察文化现象(如郭老关于阴阳、八卦起源的说法)(13)...

《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和进化》书系

《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和进化》书系 邓宏海 第一卷 中国科技起源 第一册 中国科技起源:东方人类与球形器协同进化百万年的见证(25万字); 第二册 中国天文历法起源:东方人类与天文器具协同进化十万年的见证(25万字); 第三册 远古中国的四大发明:距今2万-9千年间的文化大爆炸(15万字); 第四册 人类文字起源:数字组合文字–数字卦在距今10000-2000年间的进化(15万字) 第二卷 中国科技的史前发展 第一册 阴阳八卦起源与伏羲易:中华文明起步的科学里程碑(25万字); 第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