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下午川报观察记者采访加拿大易经学会会长邓宏海

记者问: 在中国第二届考古学大会上,见到您深感荣幸,今天听了您的报告,全场听众都很振奋,对您带来的研究成果甚为敬佩。夏王朝是否存在?不仅国外学术界对此存疑,就连国内也一直存在争议。您找到了可证明夏代真实存在的考古出土文字材料,是全国人民和全世界华人盼望已久大好消息!您是从哪里找到的?

邓答:目前已公开发表其发掘报告的王湾文化、煤山文化、王城岗遗址、瓦窑遗址、新砦遗址、二里头文化及其相关考古学文化遗存出土材料中,都可找夏代人及其历代祖先留下的文字材料,来证明夏代的真实存在。

记者问:夏代曾留下的文字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夏、商、周王朝,商周已通过考古出土甲骨文、金文得到实证。然而,夏代究竟存在于何时?夏代的文字究竟是怎样的文字?从1959年开始,河南偃师市境内的二里头遗址开始启动考古发掘,发现了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文物。它的最新测年,被认为是在公元前1750年到前1530年,部分与文献记载中的夏王朝存在时间吻合。尽管如此,二里头文化也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但曾长期主持河南二里头遗址考古的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许宏仍然认为:如果没有甲骨文这样过硬的材料,还是难以断言这里究竟“姓夏”还是“姓商”。夏代真的没有留下和文字有关的任何蛛丝蚂迹吗?如果夏朝真的存在文字,那你发现的这些文字是否就是夏朝人留下的文字?

邓答:通过40年来对440多个先秦遗址出土材料的系统收集、整理和分析,特别是对数字组合原文字进化到甲骨文全过程的跟踪研究,我认为:要期待二里头遗址发掘出甲骨卜辞那样的史料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比商更早的夏,其文字载体和书写方式的进化程度肯定低于甲骨文。而且从商周时文字史料主要是竹、木简的情况看,夏代文字的载体也应该是这些,因为年代更久远而腐朽无存。但是,从殷墟甲骨文中仍残留有不少数字卦的情况看,夏人用数字卦作文字的习惯或许保留程度更大。”在我之前,已有专家注意到,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大口陶尊的口沿部,就一批刻划符号,有的形象类似于殷墟甲骨文。“因此,对这些数字卦进行系统研究,是不可忽视的发掘夏代文字史料的途径。”

我从这些出土文字材料中已发现:夏王朝的主体族群—-夏后氏部族的祖族——有夏部族,从黄帝时期开始的主要贡职任务就是主管以观测云象为重点的天文历法,他们用云纹来代表自己有夏部族的名号。在二里头出土的陶簋以及铜戈都刻有这样的云纹。这样的云象纹到了商代,就作为字根规范化成甲骨文的“夏”字,一些学者看成“头上长发高竖”,我则认为高竖的并非长发,而是三羽冠,因为头戴三羽冠已被学者认为是古代掌天文者的普遍形象。因此,甲骨文的“夏”字,其实也透露出夏王朝来自有夏部族的信息,商王朝把有夏部族看作是专管云象的掌天文者。所以,甲骨文中其实是有记载夏代的文字的。”有夏部族就是考古学上的王湾文化,王湾文化的第三期,就是夏后氏的父辈部族,其族号是”乙“形代表春雷的原文字,在古籍中称为 “鲧”,这样的鲧部族族号原文字由王湾三期,随鲧被尧舜流放到三苗,而流传到长江流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作为其子部族的夏后氏部族,以夏禹为首领,称夏禹为“九龙”,也是用V形(史前数字九)与代表龙的云纹或虫形纹相配的原文字来表示,还有与夏禹部族结盟的昆吾部族、羌部族等的数字组合的族号,也有与夏禹部族为敌的共工等部族的数字组合族号。这些部族历代在各地活动都留下其自己族号的原文字。这样一来,至少这些部族文化遗存中发现了这样的前甲骨文字就有上千个。它们就是夏朝的文字,“因为商代文字已经高度发达,高度发达的文字有一个由低级文字进化而来的过程,这些数字组合文字(即数字卦)和卦象文字,就是比甲骨文低阶的夏代文字。”

记者问:绿松石铜牌饰上的V形纹加云纹就是“九龙”——夏禹的名号吗?

邓答:是的。夏人称夏禹为“九龙”,用V形数字九与龙纹组合的原文字表示,进化到商代就成了V加甲骨文龙字组成的甲骨文“九龙”,进而进化成金文“禹”字,这一连串文字进化链,究竟“写”了哪些和夏王朝有关的信息呢?这串文字进化链中的一个信息,就是证明了神话传说中的夏禹的真实存在。学界中的疑古人士,一直认为禹并非真实的历史人物。但夏商文化遗存中连续出现了用V形数字“写”的“九首虬龙”的卦象文字。这种卦象文字,呈现出来就是史前古数字“∨”改成的早期甲骨文数字“九”,并配之以龙形或云纹的象形符号,用来刻画出大禹的“九龙”名号。

记者问:那夏人为何会用这样的符号来代表大禹的名号呢?

邓答:大禹的“禹”字,《说文解字》解释为“禹,虫也。”而从甲骨文上看,就有专家认为的:“龙”字看上去像一种身体较长、类似爬虫类的东西,可能保留了原始龙的意义。而原始龙的意义之一就是标志物候时令。既然虫、蛇、龙相互通用,《说文解字》中的“虫”实为甲骨文中的“龙”,那这些九首虬龙的卦象文字,就是在记录夏禹,就是在表明夏禹是以观云测雨、防洪治水为重点的统掌天文之王。

二里头文化居民使用的许多陶文,有些在构形上与甲骨文很相似,尤其是用于数字卦的十进制数字。二里头出土的很多器物,都刻划有数字卦及其图案画,“可见当时这里的人们把这些数字卦作为标记族号或器物某种属性的文字在使用。”如二里头和其他一些地方出土的著名文物—-绿松石铜牌饰,其上装饰的“∨”形数字加云纹,就是大禹部族的族号。同理,要论证夏代存在的年代,只需明确这些族号的存灭时间,就能为确证夏王朝的存灭时间提供考古出土文字证据。根据目前的考古材料,这些族号流行于世的时间大致为近470年,恰恰可以对证《竹书纪年》所载的“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无王,用岁471年。”

采访终结时,邓宏海说,夏族历代留下的这些文字记录,都是用前甲骨文字刻划的,处于数字卦向甲骨文进化的过程中,因此在确证夏代的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中必须对其予以足够重视。现已认出的这些夏代留下的文字已打破了多年来以为夏代无文字的坚冰,开通了由数字卦和卦象文字释读前甲骨文的航道,沿着这个航道继续努力,夏史成为信史的目标就一定能够达到。